最近,各地各部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取得可喜新变化。但媒体调查发现,有的地方出现不良现象,层层分解任务变成“层层加码”“层层要材料”。据报道,有的一个基层科室,竟要承担数十项调研任务,苦了为数不多的单位“笔杆子”。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和方法,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服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调研不增加基层负担,但在广泛开展调研的情况下,基层面临的材料压力不容忽视。有的基层干部“一个月领了几十项调研任务”“相关红头文件摞了一沓子”;有的基层“笔杆子”承担繁重调研任务,加班熬夜成常态;有的单位调研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没资格调研……基层调研乱象频出,“传家宝”异化成重包袱,为基层减负变成“增负”,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调查研究跑偏了方向。
事实上,“逐级要材料”、“一支笔”负担重、“纸上行”“笔下行”盛行,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而是形式主义的故态复萌、改头换面、强势反弹。中央要求采取“四不两直”调研方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可一些领导要么“兵马”未动、“材料”先行,要么人到了现场、“材料流转”给基层。且不说坐着听调研、层层要材料不可能听到真话、体察实情、发现问题,有的“笔杆子”在面对繁重任务时,只能闭门造车、机械“搬运”材料,甚至抄袭杜撰,导致内容务虚化、工作粉饰化。如此“注水”的调研报告,何谈质量与价值,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如此,基层还成了一些领导的“智囊团”“背锅侠”,调研报告写得好是领导水平高,调研报告没亮点是基层工作不力。受益的往往是领导,反复被折腾、“压力山大”的却是基层工作者。
为什么好经被念歪?这暴露出一些领导热衷于靠“笔杆子”刷政绩的错误政绩观。官僚主义思想严重、习惯向基层要材料,存在懒政思维、不愿亲力亲为,能力不足、只能做表面功夫,不敢接“烫手山芋”、不善于钻“矛盾窝”……凡此种种,都是服务群众意识不强、没有坚持人民至上的表现。“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基层存在哪些问题、直接在现场看,基层工作好不好、直接去问群众,有“本领恐慌”、更要主动学习实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就会做足准备、明确方法,有针对性开展调研。以群众满意为追求,就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完善决策部署,多出实招硬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主动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就能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破除小格局,卸下个人得失的包袱,真正从思想上掐断“材料流转”“调研甩锅”“求量不求质”等异化苗头。
客观上说,有些领导干部工作任务重、事务多,领了调研任务却分身乏术,只能把任务“分解外包”,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材料压力大。科学做好方案设计、过程实施、监督问效等各环节工作,才能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主动拿起笔。对违反作风建设要求和廉洁自律规定的,要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对涉及多个地区或部门单位的问题,应上下协同、整体推动解决。安徽要求明确调研责任单位、进度安排、成果形式等,确保人人有担子、有任务。理顺体制机制,防止调查研究过多过滥、浮于表面,杜绝层层陪同、层层要材料,避免给基层添麻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最该做到也最难做到的就是既出经验实效又为基层减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纠治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 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