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国际日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以花为媒 以节圈粉 融入文化创意
阜阳市做起赏花“文章”
春光和煦,油菜花、桃花、梨花、杏花竞相开放, 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画卷。今年以来,阜阳市各地的文旅市场也以花为媒、以节圈粉,融入文化创意,不断玩出新“花”样。
花 + 景区 带动二次消费
今年以来, 阜阳市不少景区抢抓消费强劲复苏的契机, 持续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和模式,从单一赏花向深度体验转型,打造出“花样”名场面。
着桃花妆、交桃花运、乘百花船、点桃花扇、 食桃花餐……3 月底到 4月中旬,颍州西湖举行“百花季”系列活动, 抢抓桃花、 樱花等花季, 打造“花经济”。
颍州西湖商业部负责人万芸介绍,依托园区内正在盛放的花卉,颍州西湖打造了“百花季”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 也带动了观光车和游船消费的大幅增长。“3 月,观光车、船的消费环比增长了 30%,周末游客量达 5000 多人。 ”
此外,阜阳市不少景区相继推出各类花卉主题活动。 比如,临泉姜寨镇木一博览园举办第七届海棠·樱花旅游节、阜阳生态乐园举办了汉服花朝节。
花 + 乡村游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 阜阳市乡村游不断发展, 春、 秋季的赏花游就是重要的一环,带动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加了一把助力。
4 月 1 日, 界首邴集第二十三届梨花诗会开幕, 舞台就设在近 5 万亩梨花丛中,舞台下游人如织。 邴集从事梨树、桃树种植有几十年了,是远近闻名的果蔬之乡。诗会吸引了近 10 万人参加,极大地带动了附近的乡村游,村里的特色农家乐、沿街小吃人气爆满。
临泉县滑集镇也在不断将旅游的“花样文章”做精做细,走出一条“以花为媒、以花兴业、以旅助农”的新路子。 当地以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桃、梨等特色产业,让水果产业实现了从种植、 销售到赏花卖景的转变,撬动“赏花经济”。 每年桃花梨花盛开时期,能吸引周边 20多万人前来观光赏景, 直接带动经济效益 600 多万元。
丰富花旅主题游线路
近年来,阜阳市构建“五廊十镇百村”花卉产业布局,走出一条“以花卉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阜阳市花卉特色小镇已经打造六个,分别是阜南县枫柏岗花卉特色小镇、临泉县姜子牙花卉特色小镇、 阜南县花都温泉花卉特色小镇、 颍州区王店镇花卉特色小镇、 太和县郭庙花卉特色小镇、界首市邴集花卉特色小镇。
根据《阜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规划》,未来几年,阜阳市将丰富花卉旅游产品, 并推出春夏秋冬四季花旅主题游线路。 其中,春季:桃花定情之旅,路线为颍州西湖、临泉县滑集镇园艺场、 临泉杨桥镇桃花岛、阜南七彩大地花都温泉景区。夏季:荷花避暑之旅,路线为颍州西湖、颍州区中原花都·芳香小镇、临泉陶老乡千亩荷园、临泉宋集镇柳家花园、阜南地城枫柏岗景区、 颍上县八里河旅游风情小镇;月季相约之旅,路线为阜阳双市花景观园、阜阳“花园城市”、颍州区中原花都·芳香小镇。 秋季:菊花休闲之旅,路线为颍州西湖、阜阳植物园。 冬季:探梅寻春之旅,路线为颍州区中原花都·芳香小镇、颍泉梅花腊梅观光园等。 (周姗姗)
安徽淮北:古镇大碗茶 浓浓烟火气
“他乡每日千杯酒,不及临涣一壶茶。 ”行走在春日的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一口滚烫的大碗茶,如烈酒一般炽热,又如春风一般轻柔,拂走游人身上的疲惫。
四合院内摆着多张桌椅,院子的东侧是一个舞台,供当地民间艺人表演之用;院子的西侧,则是煮茶处,形式各样的茶壶摆放在桌上,里面已经放上了本地特有的茶梗……在临涣镇“沈家大院”茶馆,茶馆负责人刘锦法正忙着烧水泡茶。
院落之内高朋满座。 来自河南郑州的游客吕向前的茶桌上,放着一壶茶, 还摆着几碟茶点。 “百闻不如一见, 早就听说过临涣的棒棒茶了。 ”吕向前说,临涣茶馆吸引自己的是独特的古朴美和浓郁的市井气息。
临涣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柳孜运河遗址就在距临涣不远的百善镇柳孜村。 悠悠大运河助推了临涣茶饮的形成。”四合院的舞台上,临涣本土的民间艺人周素芬向游客们介绍完情况之后,敲起大鼓,讲述起历史上隋炀帝与大运河的故事。
濉溪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涣茶饮习俗源远流长,露天茶摊始于两晋时期,搭曹茶棚源于隋唐时代,临街茶社兴于宋元时期,馆饮习俗盛于明清年间。 如今,临涣镇上有 20 多家茶馆, 临涣茶饮习俗已经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涣人的茶桌上, 往往会有花生、瓜子、开心果等茶点,也会有不少出自临涣本地的美食, 比如马蹄烧饼。 烧饼因外形似马蹄而得名,以面粉、芝麻、猪油、葱花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如今,临涣马蹄烧饼制作技艺也已是淮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快来尝尝刚刚出炉的烧饼! 虽然有点烫,但味道好。 ”曾获得“安徽省最美厨师”的营光明弯着腰,用铁铲轻巧地从炉子里铲出一块黄澄澄的烧饼递了过来。 一瞬间,香气四溢。
临涣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传来一阵喜庆的锣鼓声。 原来,这是当地的民间艺人正在举行踩街表演。 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赶毛驴、独竿轿等 10 多种民俗表演伴着铿锵的锣鼓声接连上演。 一阵阵喝彩声传来, 不断在幽静的临涣古镇上空盘旋。 (丁贤飞)
砀山黄桃、符离集烧鸡入选国家培育重点
近日, 工信部等 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年, 传统优势食品产区规模不断壮大,地域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其中,宿州市砀山黄桃种植基地、符离集烧鸡产业集群入选重点培育方向。
据了解,安徽砀山黄桃种植基地被列入“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符离集烧鸡产业集群被列入“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专栏”, 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地方传统优势食品和特色食品。
砀山黄桃栽培已有 40 余年历史,独特的沙质土壤, 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砀山黄桃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砀山县被誉为 “中国黄桃第一县”,是中国最大的连片黄桃生产基地、全国优质黄桃种植基地、全球四大黄桃种植基地之一。 2018 年 4 月,“砀山黄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砀山拥有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逾 2000家,年产值近 6.7 亿元,直接带动 10 万户果农增收。
符离集烧鸡被誉为 “中国四大名鸡”之一,拥有 2000 多年历史,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埇桥区符离镇目前有各类烧鸡食品加工企业 20 多家、 个体烧鸡加工户 580 多家、 线下销售网点逾 6000家,遍布全国各地,打造了一批名优商标,初步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 2022 年, 符离镇生产、 销售烧鸡3000 多万只,产值超 17 亿元。 (关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