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俄罗斯《龙报》、希腊《中希时报》、澳大利亚《华廈商报》和印尼《国际日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龙报》、《中希时报》、《华廈商报》、《国际日报》分别是美、欧、俄、澳等地区和国家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促进安徽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安徽良好国际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一城人文典故 千年魅力楚都
安徽寿县:一城楚韵一城文
这里有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的安丰塘,有屹立千年的寿州古城,有大气磅礴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楚文化的最后积淀地,以此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灿烂篇章。
春日的安丰塘,烟波浩渺,雾气升腾,水天一色。在刻有“芍陂”字样的石碑一侧,塘中有岛,绿树苍苍;另一侧,岸边有亭,飞檐翘角;塘堤绿柳成荫,游人往来,竞相留影。
“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不虚此行!”近日,在寿县安丰塘畔,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的游客王守模不禁感慨道。
历经2600多年风雨的安丰塘,仍在发挥作用,滋养着这方土地。安丰塘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最高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63万亩。
作为安徽省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里淮河在八公山下迂回西流,瓦埠湖上碧波荡漾,绘就了寿县绚丽多姿的山水人文画卷。
漫步寿县古城墙上,极目远眺,巍巍八公山尽收眼底;古城东北方,曾经的淝水之战古战场阡陌纵横,沧海桑田。蜿蜒的古城墙,黛青的城砖,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咚锵、咚锵、咚咚锵……寿县古城宾阳门城楼上,具有浓郁楚文化韵味的寿州锣鼓表演正向广大游客精彩呈现。
“寿州锣鼓素有‘会说话的锣鼓’美誉。”寿县文旅局局长郝佩中介绍,2006年,寿州锣鼓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寿县目前已拥有2项国家级、9项省级、10项市级和3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年来,寿县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寿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风景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力争把寿县打造成为全国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文化旅游名县。
古城寿县,不仅有美好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还有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珍贵馆藏。来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一件件放置于陈列柜中的器物充满着沧桑感,令人仿佛穿越了千年岁月。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珍藏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常远霞说,作为中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楚金币、北宋重佛舍利牡丹纹金棺、汉八龙纹金带扣、越王者旨于赐剑等皆为代表性藏品。
“楚汉文化光耀千年,寿州古城活力无限。欢迎海内外朋友‘打卡’寿县,共同感受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共同领略‘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寿县县长孙奇志表示。 (柏松)
无土栽培种出“空中”草莓
位于铜陵市郊区老洲镇罗墩村的有机地标数字农业产业园内,一排排种植架上挂满了色泽鲜红、个大饱满的草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与传统大棚种植草莓方法不同,有机地标数字农业产业园利用“数字化”系统,采取无土、立体栽培等技术种植草莓,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还能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
“产业园区汇集了温控、补光系统和滴灌、喷雾系统,可实现手机一键查看水肥、光照、温度等情况,从而对农产品进行智能化、精准化管护,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有机地标数字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何彬介绍,产业园农产品种植机械化率达到90%,总体降本增效幅度在40%以上。
据介绍,该产业园一期占地面积242亩,建有玻璃智能温室2栋、保温拱棚15栋、薄膜连栋温室2栋,综合配套设施包括育苗、灌溉、农业智能化设备和冷库等,总投资约1.1亿元。产业园主要种植羊肚菌、草莓、辣椒等农作物,其中草莓种植面积约60亩,平均亩产约3000斤。
“立体化栽培、数字化温控、精准化管理,科学高效智能的现代农业模式将示范带动我们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老洲镇乡村振兴办主任章进说。 (刘洋 陈磊)
蔬菜大棚装上“智慧大脑”
一排排大棚内,绿油油的芹菜、上海青长势喜人;大棚外,一台施肥泵正通过管道对大棚蔬菜进行自动施肥。这是记者日前在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钟楼村杨海珍家庭农场见到的一幕。“农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施肥、打药都由智慧农业设施干了。”农场负责人王建说。
农场内,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各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度、气压、光照等数据即时呈现。通过显示屏,王建对每个大棚内的蔬菜生长情况了然于胸。“不管是施肥还是打药都可以对症下药!以施肥为例,缺氮补氮,缺磷补磷,不但科学,也节省肥料。”王建说。
地里蔬菜的墒情、苗情如何转化为显示屏上的数据,并传送到农场云平台上?王建从地里取出一个黑色物体,“你看,这是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它可以测量周边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将各种数据及时传输到农场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上,以平台数据为支撑,王建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即使人在外地,我也可以通过手机,给大棚浇水施肥。”王建说。 (丁贤飞)
马鞍山市加快“走出去”步伐
4月10日上午,随着一艘长江内支线驳船缓缓驶入江心,32个集装箱的产品从郑蒲港码头发往国外。
与此同时,在马鞍山综保区的保税监管仓库,安徽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租赁的仓库门口有7辆集装箱货车装满空调,准备开往码头堆场。等船一来,这批货物也将出口国外。
“几乎每天都在发货,今年以来进出综保区3000多车次,高峰期一天进出上百车次。”飞远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梁介绍,截至3月27日,公司今年的贸易额已达1亿美元,出口产品主要为白色家电、火车轮毂等。
马鞍山综保区,是马鞍山连通世界的“一扇窗”。近年来,马鞍山市以扩大开放塑造合作竞争优势,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022年,马鞍山市全年进出口总值444.2亿元,位居安徽省第四。其中,出口210.7亿元,进口233.5亿元。当年,马鞍山市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成为继口岸开放、综保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后,马鞍山市第4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和县经开区成功获批建设安徽中丹(和县)国际合作通用设备产业园,成为安徽省2022年唯一成功获批建设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今年1月3日,结束为期10天的“徽动全球·万企出海”日韩行活动,马鞍山经贸代表团满载而归,初步达成投资贸易成果金额达4800万美元。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促进外贸发展,围绕辖区重点外贸企业、新增业务企业、常态化通关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形成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不断激发外贸市场主体活力。”马鞍山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王永霞 张煜 葛秋原)
合肥中欧班列首季发运列数同比增五成
近日,一辆满载100标准箱货物的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缓缓启程,开往哈萨克斯坦阿腾科里。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合肥)共发运340列,同比增长49.78%。持续拓展覆盖范围,一季度增加21个新站点。自开行以来累计发运班列突破3100列,覆盖18个国家,112个国际站点城市。
中欧班列(合肥)一季度共发运货物26.85万吨,出口货物中安徽本土货物占比达91.01%。中欧班列(合肥)以高效率、优服务“护送”安徽制造的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及时送抵目的地。此外,进口钾肥班列的开行成为回程班列的一大亮点,一季度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地进口优质钾肥超4.52万吨,为化肥进口打通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促进了农业生产供应链的稳定。
据介绍,海铁联运发挥了“铁路+港口”大运量、大纵深、高效能的优势,已成为安徽企业货物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一季度合肥铁海联运共发运8298箱,同比增长34.80%。 (彭园园)